{{ 'fb_in_app_browser_popup.desc' | translate }} {{ 'fb_in_app_browser_popup.copy_link' | translate }}
{{ 'in_app_browser_popup.desc' | translate }}
{{ childProduct.title_translations | translateModel }}
{{ getChildVariationShorthand(childProduct.child_variation) }}
{{ getSelectedItemDetail(selectedChildProduct, item).childProductName }} x {{ selectedChildProduct.quantity || 1 }}
{{ getSelectedItemDetail(selectedChildProduct, item).childVariationName }}
「咳咳...」「哈楸、哈楸」,一聽到這些聲音,很多人都會聯想到該補充維他命C。那麼維他命C何時吃、怎麼吃最好呢?
維生素C的確有不少好處,是人體必需維生素之一,卻又無法由人體自行合成,須從食物中攝取。另外,要注意因其屬於水溶性維生素,容易隨著尿液等排出體外,不易儲存。
根據衛福部建議,一般成人每日維生素C建議攝取量為100~2000毫克。但營養師提醒,人體對於維生素C的每日使用量有其上限,單次攝取以100~200毫克的吸收率最好,一旦超過1000毫克,吸收率可能僅剩五成。
人體吸收不了的部分會隨尿液排出,代謝後會產生草酸,如果碰到鈣質,就會結合、沉澱為結石。如果有補充鈣片的人,也要注意維他命C攝取量,切忌服用高劑量,以免形成結石。
因此,專家們建議,最好能低劑量分次補充,身體才能充分吸收;或是選擇高劑量緩釋錠,每小時釋放低劑量,吃一次即能達到分次補充的效果,不怕忘記吃或需要隨身攜帶多顆。如果一次補充較高劑量(500毫克以上),記得多喝水避免結石。例如吃一片500毫克的維他命C,就要多喝500~600cc的水。
目前市面上的維他命C片有好幾種劑型,包括粉狀、發泡錠、咀嚼錠、口含錠、液態狀等,其實吸收率大同小異,可以選擇適合自己且方便使用的劑型。近來還有一些特殊劑型如緩釋型,或採用特殊包覆技術的膏狀形維他命C,這類保健品的吸收度會比傳統劑型高出許多。
要提醒的是,口嚼錠、發泡錠或粉狀維他命C通常會添加甜味矯味劑;粉狀保存要特別注意,避免受潮結塊;液態劑型則要留意其中抗氧化成分在開關間容易氧化。
很多人認為,發泡錠或液態劑型維生素C較好吸收,可能是不錯的選擇,但藥師指出,好吸收不代表吸收率就佳,基本上,只要遵守「低劑量分次補充」的原則,吸收率都能高達九成以上。且發泡錠通常劑量較高,加上吸收較快速,若作為常規補充恐怕容易過量而引發結石;發泡錠也含鈉,過量攝取恐增加腎臟負擔。
那到底該飯前吃,還是飯後吃?傳統水溶性維生素多半建議飯後吃,延緩胃排空的時間可以增加其吸收,然新劑型的維生素C油膏為避免其膠囊碰到脂肪,會提早釋放營養素,建議空腹食用為佳。
其實,維他命C很容易從新鮮的蔬果獲得,例如一顆紅色甜椒(約135克),便有約230毫克的維生素C,一粒珍珠芭樂竟高達511毫克,從天然食物中攝取還能同時吃進各種營養素!若是外食族,額外攝取維他命C能讓你更容易補足所需,維持健康!